学术科研的几点思考

周二 13 三月 2012 by Joshz

虽然自己还是门外汉,但是在学习的不同的阶段,水平不同、视角不同,感受和结论也会不同,三四年后的我如果再看到这篇文章,未必不会受到触动,起码可以让我反思。

一、科学研究的精神

1、诚信

自从德国国防部长古藤贝格博士爆出论文造假的丑闻来,我就果断抛弃了“惟素质论”。即便是在欧洲这样的学术氛围极为严谨的情况也难以避免学术造假的发生,可见诚信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太多道德的说教,只分析下技术上的问题。

国内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对于引用他人文献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有时候是直接引用,有时候提取下大意再标个引文了事,总之五花八门。从我观看的硕士答辩的情况来看,即便到了研三,这样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到了会被答辩老师训斥的程度。引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下面几点:

  • 引用多少文字,以什么方式引用(超过一定字数的引用必须注明,否则视为抄袭!)
  • 标注的位置(千万不要在章节标题上标注引文,大忌!)
  • 参考文献格式(事无巨细,期刊第几期、第几卷都需要标清楚,作者名字必须清楚)
  • 参考的可靠度(国内垃圾文献尽量少引)
  • 引文数量、中英文比例

以上几个方面是需要重点注意的,当然,上面几点做好了并不能说明你的论文就是真实可信,还有其它方面的考量。但是这些方面直接决定了别人看到你文章时在诚信方面的评价。

2、创新

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创新的内涵其实一直在被我们不断地缩小,到了毕业答辩的时候,创新就演变成论文的“创新点“了。这从一个方面也体现出创新的难度,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对于一篇论文而言,有创新点是别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实的情况是很多论文重复着他人的工作,同质化的文章太多,水平怎么也是上不去的。

比创新匮乏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没有意义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甚至还达不大前人的水准,无法为世界贡献任何的生产力。

二、科学研究的方法

1、数学

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数学对一部分人而言可能是个难题(比如我),大部分人应该是够用的。现在有个不好的趋势就是很多工科学生研究偏重理论,基本上是搞数学去了,我觉得应该承认数学对于工程的重要性,但是还是不能本末倒置。邹谋炎先生写的这篇文章《谈谈工科学生如何学习数学》对我个人很有启发。

2、英语

工科学生怎么学习英文都不为过,这是我现阶段最重要的感受。比较下国内和国外的文献,中文文献从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个别文献还会出现误导读者的情况(我是有实际体会的)。英文的难度其实主要集中在跨门槛的时候,一旦跨过了,那就海阔天空了